徐海东被授予大将军衔,军中很多人不服气,毛主席一句话众人闭嘴
前言:
1955年国庆前夕,身经百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首次大授衔,一千多名高级将领分别被授予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军衔。
在正式授衔之前,大部分人的心情都是激动的,因为这代表的是党和国家对他们功勋的肯定和表彰,但此时却有一人他心中涌现的情绪不是喜悦,也不是兴奋,而是愧疚,要问此人是谁?他就是在十大大将中排名第二位的徐海东。
要知道,作为工农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徐海东在1940年时就因病离开了战场,而且在此后的十五年里一直都没有带兵打仗,处于长期修养的状态,所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徐海东的第一感觉就是受之有愧,为此他还特意找到了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主席,我长期养病,为党工作太少了,授我大将军衔太高了,我实在是受之有愧啊。”
其实,除了徐海东自己向中央推脱大将的军衔外,当时军中的很多人也不服气,认为他这么多年没有带兵打仗,也没有对党和国家做出过大的贡献,授予他那么高的军衔,实在是不合适。
就在所有人对此议论纷纷的时候,毛主席力排众议,直接一句话拍板,最终确定了徐海东大将军衔的身份。那么,毛主席究竟说了什么?徐海东又为什么会名列大将,且仅次于在职的粟裕大将?他对中国革命有着怎样的贡献?
人生经历
徐海东是湖北黄陂县徐家桥村人,1900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窑工人家,他年轻的时候学过武术,也做过11年的窑工。
在那段日子里,徐海东的生活可谓是艰难异常,而也正是这段经历磨砺了徐海东,培养了他坚毅的精神,为日后他成为大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穷苦出身的徐海东极度厌恶剥削阶级,所以在小的时候,他就积极向共产主义靠拢,后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之后还参加了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徐海东回到家乡组织了一支农民自卫军,并参加了黄麻起义,且参与创建了鄂豫皖苏区,创建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红25军。
1932年,蒋介石集结重兵对鄂豫皖苏区开展第三次“围剿”,面对足足多出自身兵力10倍的敌军,徐海东没有丝毫畏惧,带领着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在坚守的三个昼夜里,共打退敌人二十多次进攻。
此时敌人也意识到徐海东和其带领的部队实在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于是便对其进行了更加猛烈的攻击,本以为会顺利拿下我军,但徐海东和将士们展现出的惊人的意志力和顽强反抗的精神,大大超乎了敌人的所料,最终在第四天,我军支援部队赶到,杀敌人了个片甲不留,取得了此场战役的胜利。
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从鄂豫皖苏区撤离,此时徐海东和其带领的部队,负责的是主力转移的掩护任务,他带领将士们与国民党部队开始周旋,几次将敌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出色的完成了党交予他的任务。
1934年开始,徐海东又率领红25军长征,途经湖北、安徽、河南、陕西、甘肃等地,转战近万里,抗击了30多个团敌军的围追堵截,参加大大小小的战斗共数百次,在经历了众多磨难后,徐海东终于与刘志丹率领的红26、红27军顺利会师。
一般来说,在长征时将士们只减不增的情况很是常见,因为在此过程中,基本的生活物资都不能保障,更何况天气原因,再加上与敌人搏斗,所以许多部队在到达目的地时,远比出发的人数要少的多,可徐海东带领的红25军却是个特例。
徐海东的“大功”
据相关数据显示,徐海东所率领的红25军在长征前,部队的人数为2600余人,而在成功与其他部队会师时,已经增加到了3400人,整整多了800人,这是所有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里唯一兵力总数不减反升的部队。
1935年11月初,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在张村驿战斗打响前,毛主席和彭老总还亲自到了前线去慰问徐海东,这令他深受感动,随后徐海东便向战士们传达了党中央和毛主席来到陕北的消息,一时间,部队气势大增,战士们情绪激昂的表示,要打下张村驿,送给毛主席“当礼物”,当然这个目标最后也是出色的完成了。
徐海东率领着15军团,配合中央红军进行的直罗镇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为中央红军扎根陕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其中更是少不了徐海东的英明指挥。
另外,在此期间还发生一件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毛主席向徐海东借钱的故事,而毛主席之所以会找徐海东借钱,则是因为,中央红军在经过长征的长途跋涉后,部队减员严重,还剩7000余人,而且由于物资严重匮乏,从干部到战士个个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央经费实在是有限,已然不够支撑战士们的粮食和御寒的棉衣等问题,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毛主席便写了张条子让杨志诚去找徐海东借2500块大洋,而毛主席其他人不找,就找徐海东借钱,也是有着他自身的考量的。
要知道,徐海东所带领的红25军曾是属于红四方面军的,而他的上级领导让又是张国焘,最初张国焘是想与毛主席所带领的红一方面军会师,共同打击敌人的,可谁知他在看到红一方面军势单力薄后,便萌生出了争权夺利的邪恶念头。
而他也确实那么做了,开始大张旗鼓的搞清洗搞肃反,许多革命同志都因此蒙冤入狱,死在了牢房中。所以,毛主席此时向徐海东借钱,不仅是为了解决红军的当前问题,也是在试探和考验徐海东的立场与态度。
当徐海东接到毛主席的条子后,立即便询问了供给部长查国桢:“我们还有多少钱?”查国桢表示:“咱们也并不富裕,还有七千来块,可以借给他们一千块左右,多的话咱们部也吃不消。”谁知道,徐海东却直接对查国桢说道:“拿出五千送给中央红军,注意是‘送’,不是‘借’”。
查国桢当时就被震惊了,他没想到徐海东会那么慷慨,毕竟他们部的日子也不好过,而此时却要将大部分钱送给中央红军,这让他怎能不惊讶,于是他便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自己也很困难,您看是不是......”
随后徐海东表情严肃的对查国桢说道:“中央就是我们红军的大脑,咱们再苦再穷,也不能让大脑受饿受穷,就按我说的去办吧。”查国桢也不好再说什么,便将5000块大洋交由给了杨志诚,让他带回去给毛主席和中央红军。
授衔大将
都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徐海东的这个做法,让毛主席感动不已,同时也让中央和党明白了他的赤胆忠心。毛主席也曾不止一次的说过:徐海东同志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可以说,徐海东的大公无私和忠诚不渝,让毛主席记了一辈子,所以在他受到众人的质疑时,才会力排众议,授予徐海东大将的军衔。
1940年,徐海东因劳累过度,旧病复发,病倒在了皖东战场上,对此毛主席忧心不已,亲自草拟电报,希望徐海东先放下工作去治疗,而徐海东也深知此时不是倒下的时候,只有先将自己的身体养好,才能为党和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所以便去到了山东、辽宁等地治疗和修养。
以至于19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即在抗日战争的中后期和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徐海东都是缺席的,不仅再也没有带兵打仗过,甚至在很多时候都是“隐退”的状态。
我们都知道,军衔对于每一位军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一种荣耀的象征,更是国家对自己的一种嘉奖。而最令人熟知,且被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共和国在1955年首次实行的军衔制,可以说此次授衔不仅向世人展现了我军高级将领的风采,还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将军和元帅,例如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这样的概念。
而当徐海东得知,毛主席特意点将自己,授大将军衔,名列大将第二的消息时,他的内心很是惭愧不安,随即便向中央写了一封信,信中表示,自己已经多年不工作,如今被授衔大将军,实在是受之有愧,并要求辞去大将军衔。
其实,当时军中也有不少人议论此事,都认为给徐海东大将的军衔定高了,应该适当的降低一下。就在所有人对此争论不休的时候,毛主席力排众议,直接一句话拍板:“海东同志,这个大将给你,不高也不低,你是对革命有过大功的人,授予你大将军衔,你是名副其实的。”
为了消除徐海东的思想包袱,毛主席还特意派了周总理去做他的工作,之后徐海东便接受了中央的安排。就这样,徐海东最终被授予了大将的军衔。
总而言之,像徐海东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一辈子都在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而奋斗,我们不会忘记他们,更不能忘记他们,他们是祖国的英雄,我们将会永远铭记!
对此,屏幕前的您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